中國企業在海外直接投資頻頻遭遇阻力。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Unocal)折戟、中鋁增持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失利、華為在美投資受阻等成為國內學者和媒體常常引用的幾起投資失敗的案例。事實上,即便是那些成功完成的交易,其背后也不乏曲折的經歷。聯想在2005年收購IBM的PC業務時,美國國會議員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加以阻撓。最后是雙方的高管組建的交涉團隊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去拜訪和說服了13個美國政府部門,交易才得以完成。這樣的投資阻力近年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歐美企業紛紛減少國際投資、精簡和剝離國際資產,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機會,有西方媒體將金融危機后的中國海外投資形容為“大款遇上大減價”,毫無節制地來了一場瘋狂大血拼。但另一方面,地區保護主義日益嚴重,加大了投資環境的風險系數,針對中國企業的審查更為嚴格。這尤其反映在美國市場上,2012年10月美國國會認定華為與中興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限制其進入和發展美國市場,三一集團同樣在美國投資受阻,已經起訴美國總統奧巴馬。這些案例雖然是少數,但影響巨大,增加了中國企業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障礙。 只有找到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遭遇較大阻力的原因才可能為后來的企業提供一些啟示和參考。本文通過對2004年至2012年間35個受阻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案例進行分析,總結了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受阻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了一些經驗和方法。 中國海外直接投資受阻六大原因 中國海外直接投資受阻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六方面。 國外的政治阻力,“國家安全”背后的商業利益與政治博弈 國外的政治阻力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最容易遭受的障礙,而“國家安全”則成為慣用的理由。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遭遇了強烈的政治反彈,美國國會聲稱優尼科的海底地形測繪技術可能會對中國潛艇有幫助。美國眾議院更是以398對15的絕對多數通過了抗議法案,敦促小布什總統利用CFIUS(在美投資委員會)機制好好審查中海油的投標。盡管有西方教育和工作經驗的傅成玉按照西方的做法在《華爾街日報》發文“美國為何擔憂”坦陳并購的單純動機,并承諾優尼科在美國境內出產的石油和天然氣只在美國銷售,但最終在壓力下撤銷投資。2011年華為收購美國3Leaf公司時,五位美國眾議員聯名致信奧巴馬政府,宣稱華為收購3Leaf案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CIFUS隨即通知華為撤回該項收購。 因為政治因素在海外投資受阻與投資時機有很大關系。2005年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受阻當時的環境是中美經貿關系十分緊張,圍繞著人民幣升值問題美國展開了空前強勁的對華施壓,貿易爭端日益激烈而針對中國兌現入世承諾的責難更是接二連三。于是中海油的案例充當了導火索,掀起了美國國內的反華陣線。2010年華為收購美國私有寬帶互聯網軟件提供商2Wire受阻正值美國的中期選舉,同時國際上對網絡安全的擔憂日趨強烈。華為首席營銷官余承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坦言,在過去受政治因素影響相對較小時,華為在北美市場沒有抓住寶貴的時間點,如果當時抓住了,華為現在可能已經成為北美的主要供應商。 “國家安全”的擔憂、遭遇的政治阻力其實是針對特定國家的。2009年西色國際打算以2600萬美元收購美國優金礦業公司(firstgold)51%的股份遭到CFIUS的勸退,理由是優金公司在內華達州的四項資產靠近法倫海軍航空站,此外還有一些涉及敏感性、安全機密性的資產和軍事資產。之后美國合作方加拿大人林奇總裁直指不公平,因為在那附近外國采礦公司云集,加拿大的巴里克、澳大利亞的力拓等均有作業,有的比優金公司離軍事基地更近。 為了克服因為涉及“國家安全”而造成的投資受阻,有建議中國企業應當聘請政府游說中介搞定國會議員。事實上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時也曾聘請AkinGump游說美國政府試圖消除政治敵意。而2008年華為聯合貝恩收購美國通訊設備商3Com公司時也曾聘請華盛頓K街的專業機構為其展開涉及法律、政策等一系列游說。2010年華為收購美國摩托羅拉的無線網絡設備業務時也聘請了蘇利文·克倫威爾、世達等幾家在電信并購和爭取聯邦政府批準等敏感國際并購交易上“長袖善舞”的美國知名律師事務所。但這些努力并沒有使得這些投資得以順利進行。在全球前50大電信運營商中,華為已與45家取得了合作,但就是沒能拿下Verizon無線、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Sprint和T-Mobile四家美國運營商的合同。 “國家安全”的背后很多實際上是商業利益在作祟,是商業競爭政治化的表現。在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時,來自加州的眾議員RichardPombo還提交了法案要對所有中國對美石油公司收購案都至少拖延它120天,但仔細研究此人卻發現,與中海油競標的競爭對手雪佛龍(Chevron)公司的總部就在他的選區。華為在美國投資的種種受阻背后也有美國電信企業阻撓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的動作。2008年華為聯合貝恩收購美國通訊設備商3Com公司時,為了使交易獲得批準,消除美國當局對“國家安全”的憂慮,貝恩向美國政府做出了多項讓步,包括對3Com公司中主要開發國防安全軟件的TippingPoint部門進行分拆,保證華為不會獲得敏感的美國技術或美國政府訂單,也不具有該公司的運營控制權和最終決策權,但即便如此,交易依然沒能完成。同樣是電信業務,華為順利進入歐洲市場則與美國的遭遇形成強烈反差。 還有部分中國海外直接投資成為東道國國內政治博弈的犧牲品。2005年五礦收購加拿大諾蘭達(Noranda)礦業公司失利,直接原因是由于諾蘭達經營業績的改善使得雙方在收購價格上產生分歧,但正是由于當時加拿大國內政治和媒體的反對才使得雙方的交易一拖再拖,從而延誤了投資機會。這起收購案發生在加拿大政治比較敏感的時期,加拿大出現了二十五年來首個少數聯邦政府,執政的自由黨在國會的議席不過一半,政府的運作依賴反對黨的支持,而政府需要拉攏的主要反對黨新民主黨是左翼,奉行經濟保護主義,支持國有企業,在歷史上就一直反對美國等外資收購加拿大國企,也是此次五礦收購的反對主力。2011年8月,中坤集團決定投資約2億美元在冰島開發旅游項目,其中的800萬美元購買冰島一塊300平方公里的未開發土地,交易本來已經獲得冰島總統、總理、經濟部長和民眾的支持,但項目申請在3個月后遭民主黨背景的冰島內務部長的拒絕,成為冰島黨派斗爭的犧牲品。正當中坤準備放棄該項目時,冰島方又同意將上述地塊出租給黃怒波,租期99年,雙方原定2012年10月簽約,結果冰島方面說要大選,又拖延了下來。 除了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近年中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投資遭遇的政治阻力也在增加。 國內外競爭對手的狙擊 2003年底,中石油競標贏得美國Getty家族打算出售的俄羅斯斯基姆爾(Stimul)公司61.8%股份的收購權,但受到俄羅斯石油寡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阻撓,該交易最終未能獲得俄羅斯反壟斷當局的批準。2006年,澳大利亞礦企MountGibson同意以5250萬澳元出售其持有的亞洲鋼鐵的全部股份(73%)給首鋼集團。但隨后另一澳大利亞企業Sinom投資公司開出與首鋼同樣的條件收購亞洲鋼鐵,MountGibson就終止了與首鋼的協議而將股份賣給了Sinom。 外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中狙擊中國企業有的是為了維護自己在東道國的競爭地位,還有的是為了爭奪中國市場。2009年北汽集團打算收購德國歐寶部分股權,但由于與通用在知識產權問題上沒能達成共識,收購項目宣告失敗。北汽希望通過收購不僅獲得工廠、設備和產能,還能獲得技術,但通用則擔心北汽獲得歐寶的知識產權后威脅自己在華的利益而不同意轉讓知識產權,畢竟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雖然北汽在報價、裁員人數以及要求德國政府提供的融資擔保上都更具競爭優勢,但最終沒能獲得歐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