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7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后,8月19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表示,應加快“十二五”鐵路建設,爭取超額完成2013年投資計劃,切實做好明后兩年建設安排。與此前不同的是,該《意見》除了細化了鐵路投資“三板斧”——設立鐵路發展基金、創新鐵路債券、盤活鐵路用地資源之外,還提出了鐵路運價改革和建立鐵路公益性、政策性運輸補貼的制度安排,以求為社會資本進入鐵路創造條件、為加快我國鐵路改革再次明確方向。實際上,當前的鐵路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可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方面,鐵路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不僅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同時也是保障和拉動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當前鐵路投資、負債以及經營過程中,資金瓶頸成為困擾“鐵老大”發展的最主要問題。記者注意到,長期以來,鐵路建設資金以政府投資和鐵路系統自身融資為主。2003年到2010年是鐵路建設高峰期,鐵路建設項目批復投資總規模超過4萬億元。然而此后一段時期,由于種種原因,鐵路融資能力下降,鐵路建設由高峰跌入低谷,很多項目甚至停工。對此,有專家就表示,如果只靠國家投資和鐵路自身貸款融資搞建設,難以滿足鐵路大規模建設需求,也讓鐵路背負起日益沉重的包袱。為了有效推進鐵路的市場化改革,破解“鐵老大”的資金和發展瓶頸,7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進一步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并給出一系列解決鐵路建設資金的辦法。“而此次《意見》的發布正是對上次會議精神的具體落實。”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鐵路要想加快發展,必須解決鐵路投融資體制問題,不能再走發債、銀行貸款的老路子。根據《意見》指示,以后要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多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按照“統籌規劃、多元投資、市場運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完善鐵路發展規劃,全面開放鐵路建設市場,對新建鐵路實行分類投資建設。值得注意的是,“鐵路向社會資本開放意義重大”。宗良說,鐵路系統具有龐大的固定資產,且有穩定的收益預期,對民資來說,也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蛋糕”。雖然當前鐵路建設項目的融資方式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原有的渠道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融資渠道多元化將成為解決基建項目資金問題的有效途徑。而對于如何吸收社會資本,《意見》有兩大“亮點”:一是明確細則。“全面開放鐵路建設市場,對新建鐵路實行分類投資建設。向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放開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和支線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研究設立鐵路發展基金,以中央財政性資金為引導,吸引社會法人投入。社會法人不直接參與鐵路建設、經營,但保證其獲取穩定合理回報。”二是建立鐵路公益性、政策性運輸補貼制度,為社會資本吃了一顆“定心丸”。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社會資本進入鐵路的一大顧慮就是鐵路的公益性、政策性運輸太多,由此每年會產生近千億元的收入損失。因此,合理的補貼機制,不僅有助于理順鐵路運價,還將有利于鐵路更好地為社會公益服務。此外,關于如何籌措資金?“資產變現、存量換增量”將成為籌措鐵路建設資金的重要手段。《意見》指出,要加大力度盤活鐵路用地資源,支持鐵路車站及線路用地綜合開發(包括地上、地下空間),以開放收益支持鐵路發展。中國鐵路總公司作為國家授權投資機構,其原鐵路生產經營性劃撥土地,可采取授權經營方式配置,由中國鐵路總公司依法盤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