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曾說過,下次融資永遠要發生在公司形勢最好的時候。融資貫穿于創業整個過程,年輕創業者應如何看待融資?投資人對年輕人創業又有怎樣的期待? 調查數據顯示,近兩年80后、90后的年輕創業者占到所有創業者的85%,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比例還將放大。隨著杜一楠、吳幽等事件的相繼浮出,而這都與投資有關。年輕創業者應如何看待融資?他們如何處理與投資人的關系?團隊如何搭建?行業、技術有何偏好?《融資中國》記者專訪了北極光創投創始合伙人鄧鋒、啟明創投合伙人胡斌。 《融資中國》:您認為,年輕創業者應該具備哪些最基本的素質? 胡斌:如果不是業務素質,我覺得首先是心理的成熟度,還有這個人的性格,當然,具體的也要跟他做的業務聯系起來再判斷。其次,我還會看這個人的正直度以及聰明度。總而言之,我可能會選擇那些綜合感覺會比較好的。 鄧鋒:主要看他們對現在的需求是否了解。年輕創業者,尤其是做互聯網的產品時,相對來說比較有優勢,大量的互聯網用戶都是80后、90后,年輕創業者相對熟悉他們的需求,畢竟互聯網本身就比較偏年輕人。不管你做什么產品,對于用戶的需求抓清楚。 《融資中國》:您比較看重年輕創業者的哪些方面?可以對個人、團隊、技術等方面的重要性排個序么? 胡斌:我的順序可能是這樣——先看市場。如果市場不對,那創業者本人再好也沒用,除非他是個超級明星,你賭他干什么都能成,但這種人非常少。然后,再看產品。如果是A輪投資,產品可能已經出來,現在的產品是可以看出一些內容的,因為產品現在可能就會有一些數字了,就算沒有數字也可以從產品層面去感覺到創業者做它的理念到底是什么。 接下來我們看創業者的背景。所謂背景,除了個人性格和素質,他過去的經驗也很重要。最理想的是在成功公司做過幾年,有行業經驗,哪怕是在成功公司里做得不那么成功也沒關系,因為他在那段經歷中見過大的平臺,總會有所成長。現在有些年輕人,一開始的想法也挺好,初期做的也不錯,等團隊到了二三十人乃至上百人的時候他卻不會管理了,面對一些變革可能也不太會處理,但那些在大公司做過的人,大多都見過這些,也吃過一些苦和虧,對他創業的成熟度有幫助。 最后我們看整個團隊。我們當然希望CEO全能,但如果他有一兩塊短板,比如他技術出身,對市場的敏感度可能差一些,那最好的情況就是他的合伙人是有相應背景的。可無論如何,這個CEO整體的人格魅力還有管理能力是必須的,其他合伙人則需要去補他業務上的短板。 《融資中國》:相對來說,80、90后的創業者大多比較草根,您覺得哪個行業對于他們創業來說作為起點比較方便、門檻稍微低一點呢? 胡斌:其實互聯網行業就很好,門檻較低。第一他比較公平,雖然有幾個大巨頭在,但相對于傳統行業來說,壓力不會那么大。第二起始資金不需要特別多,創業者無需花很多錢去驗證自己到底行不行,可如果做傳統行業,起始資金對于很多年輕創業者來說就是一個很高的門檻。而且這個行業里面風險投資人和天使投資人也比較多,所以總得來說互聯網還是不錯的。 鄧鋒:還是選個新興的行業比如互聯網吧。因為這個行業大多數用戶都是年輕人,年輕創業者的優勢很明顯,一方面他們對客戶需求非常了解,此外他們創業的激情還有興趣之類的都在。但有些行業是需要多年積累,比如說行業內的人脈、技術等,就像制造業,對于年輕人創業就不一定很合適,畢竟大多80后、90后的創業者們最缺乏就是人脈和經驗。當然,有時行業出現巨大變革,需要打破固有思維,如果總在慣有模式下思考,其實未必是對的,但也有一部分行業,如果不是出現一些巨大變革,那么多年的經驗其實還挺起作用的,比如中醫這個行業就是越老越好,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去做中醫,可能就比較難。而且我覺得創業不僅是產品或商業模式的問題,很多時候還要看你的企業做大了之后怎樣去帶團隊。很多時候,80后、90后最大的弱點正是在于運營、管理方面經驗的欠缺。 《融資中國》:80后、90后的創業者畢竟年輕,可能創業后會有些志得意滿或遇事煩躁或激情褪去,心態起伏不定。您覺得他們該怎樣克服這些? 鄧鋒:還是要摔打磨練。別想人生第一次創業就非得做成阿里巴巴,開始時把目標定的實際點。另外在碰到困難時別想著這個不行我再試試別的,別輕易放棄,年輕時的摔打可以幫助他們磨練出很多商業素質和企業家素質。你最終的成敗與否,也許并不在于你第一個公司,而很可能是你后面一次創業。所以如果第一個公司能賺錢,或者說能對人生有很多歷練,那就挺好。還有,話題里一直講80后、90后,其實如果是八十年代初的人,現在都已經30出頭了,像我開始創業是33歲,出國留學多讀了幾年書,這年紀開始創業真不算小。我個人認為創業最佳年齡可能在25歲到35歲之間吧,而真正做好的年紀可能是在30到40歲之間。如今,相當一部分80后都已30多歲,應該說比較成熟,到了創業的最佳年齡。 《融資中國》:馬云曾說,下次融資永遠要發生在公司形勢最好的時候。融資貫穿于創業整個過程,您覺得年輕創業者應如何看待融資? 胡斌:這話題很大,很難兩三句話說清楚。總體來說,比較容易犯的錯誤是創業者缺乏對自己準確的認知,有些人可能會對自己公司估值過高,從而失去比較好的融資機會。這個我主要指互聯網方向,因為會有泡沫,多數時候人們會過高估計自己。傳統行業正相反,他們經常犯的錯誤是認為自己不需要錢,過低的估計了資本帶來的力量。至于融資前后心態的變化,我們在選擇投資誰時會盡量選擇那種心智比較成熟的人,明白拿錢之后該做什么,如何合理花錢。 鄧鋒:這個問題更多有著individual的區別,在乎人本身,而非年紀。我們有時候總是把80后,90后打上烙印,其實人和人的區別遠遠大于年紀的區別。至于融資以后拿錢怎么花,同樣更多的與個人相關。很難界定說80后,90后的創業者拿到錢之后就一定會亂花,我們也見到年紀比較大的拿到錢瞎折騰。 《融資中國》:您認為年輕創業者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創業過程中的得與失? 胡斌:第一,要耐得住寂寞,拿到VC投資的公司永遠不到10%,任何時候都要做沒有錢卻依然能做下去的打算;第二,別太急功近利,想圈把錢就走,或者很快就能怎樣,你首先必須是一個喜歡創業的人,然后想清楚你是真的愿意創業,比較扎實的去做,得輸得起。 鄧鋒:年輕的時候,失敗看著像是傷疤,但失敗也可能是未來成功的起點。別把失敗看得太重,剛開始創業時,有很多別的東西也很重要。包括過程中其他人怎么看你,如果失敗了怎么去對待失敗,怎么去對待你以前的投資人等,其實這對你東山再起來說很有意義。 誰都會碰到逆境,但逆境中你怎么做,其實決定了你將來能不能成功。不要在乎一時的得與失,但你要在乎每一個幫助過你的人,包括給你工作的員工,給你投資的投資人,這種關系一旦建立了就是長期的,不是說大家一塊兒玩一把,玩不行了就算了。年輕人,眼光要放得長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