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重工,像是一列疾馳的列車,不僅在國內大舉擴張,它國際化的腳步也很快。在全國建立七大基地,并將業務開展到海外,建立起了一個遍及五大洲的全球運營體系。 奇瑞重工擴張的動力和邏輯在哪兒?隨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深入,奇瑞重工與農機補貼制度之間的“關系鏈條”逐漸浮現,在專家看來,正是因為補貼機制尚存漏洞,這為奇瑞重工在農機市場進行“輾轉騰挪”提供了可能。 農補政策下的“助力” 為了幫助中國農業改變生產方式,農機補貼應運而生。從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中國農機補貼體系逐步形成,2012年國家農機購置補貼金額已從2008年的40億元增加到215億元,農機補貼實施以來的9年間中央對農機的補貼資金累計達744.7億元。 奇瑞重工并不諱言自己對農機市場前景的看好,將“精準農業”作為重要突破口,2012年累計實現銷售各類產品近4萬臺,銷量同比增長260%。據奇瑞重工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該公司實現銷量同比增長316%,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97%。安徽當地媒體報道稱,2012年銷售額近30億元。 長江產權交易所公告顯示,奇瑞重工2011年度審計報告中顯示其當年營業收入1196.46萬元,凈利潤-3909.43萬元。也就是說,短短一年,奇瑞重工的銷售增幅近300倍。 目前,國家對農機具的補貼比率達到了30%,一般農民到農機局申請,經過系列流程后,全款買機后補貼款再打回農民手中。 目前在試點區域,采取的都是直接補貼到戶的方式,而在其他區域則主要還是采用補貼經銷商的方式。“然而不論采取何種措施,結果必然是政策補貼被農機企業、經銷商以及農戶三者分攤。當然,直接補貼到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中間經銷商虛報等違規行為。政策補貼可以降低農業機械的購買成本,從而刺激農戶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無形之中利好農機企業。” 要想進入這個市場,“補貼”是一張通行證。以前買農機看品牌,現在買農機則看目錄。國家和地方每年會公布《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只有獲得補貼的農機品牌才會受到農民的青睞,也能進一步獲得政策支持。 根據國家政策,通常農機工廠先生產出產品,然后進行產品鑒定再申請補貼,申請補貼目錄的順序是先省里后國家,走這個流程至少要一年時間,而且現在審核的過程越來越嚴。 根據記者查詢,奇瑞重工的真正成立時間是2011年,而在當年河南農民購買的奇瑞農機便獲得了補貼,到了2012年內蒙古農民購買農機均獲得了國家補貼。 奇瑞重工進入國家農機補貼名單可謂一帆風順,成立一年多時間里獲得國家補貼資格,同時,在2012年底,進入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符合農機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名單”,公告稱涉及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52家通過聯合收割(獲)機行業準入審查的生產企業。 在安徽省內,奇瑞農機不僅享受國補,還在享受省補、市補的待遇。 “國家也希望別的資本進入到農機行業,農機補貼機制本身有漏洞。”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進入目錄門檻太高,各地人為地挑選知名企業,本來財政的錢應該支持中小企業的,現在補貼變成了殺貧濟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