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身份卑微的“德國制造”,在英國工業雄霸天下的時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目前,在機械制造業的31個部門中,德國有17個占據全球領先地位,占比超過50%,處于前3位的部門共有27個。此等表現,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 中國正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德國制造”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重要參照物。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必須研究和引進“德國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克服近現代國民性的負面因素,開展一個制造業的文化再造。 精確主義給德國制造帶來了“精密” 對于標準的依賴、追求和堅守,必然導致對于精確的追求。而對于精確的追求,必然反過來提高標準的精度。 德國人做事講究精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都很突出。德國人不精確的話不說,不精確的事情不做。不少來華安裝設備的德國技師,使用帶水準儀的四腳梯子,先將梯子調試水平,再保證設備安裝的水平。 作家劉震云親自經歷了德國式的精確:“我問他們,萊茵河有多深,這讓德國人很犯難春夏秋冬四季,河水深度都不一樣,他們不知道如何回答才最精確。”卡拉揚的手,曾經以德式精確,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重新演奏德國古典樂曲。他要求每個音符必須精確無誤,容不得半點含糊。是他把該樂團帶入了交響樂史上的一個巔峰時代。 德國人的精確主義,必然會帶入其制造業。據《歐洲時報》報道,德國制衣業委托一家研究所重新測量和統計有關德國人身材的數據,目的是為了獲得更準確的制衣尺寸。精確主義直接給德國制造帶來了精密的特性。相比之下,中國語言中的高頻詞匯則是:“差不多”,在表現出中國人駕馭“不確定性”功力的同時,則也顯示了一種負面的不求精確的模糊性和隨意性。中國制造普遍精度不高的文化原因,就包括這個“差不多”文化。 102年 保證鐘表正常運轉的齒輪有20多個,每一個都如102年前設計者設計的那樣,嚴絲合縫,正常運轉。 102年前生產的齒輪仍能正常運轉 2006年,德國商人亨利安來到青島投資生產大型齒輪。而在他之前,亨利安家族已經有三代生產齒輪的歷史。2010年6月,亨利安80歲的父親來到青島,父子兩人游覽到江蘇路基督教堂時,走進塔樓里看到了教堂鐘表依然在正常使用。亨利安說:“當我們在鐘表上看到"J.F.WEULE"這幾個字,父親就很激動,因為這是德國100多年前就有名的鐘表制造商。保證鐘表正常運轉的齒輪有小有大,總共20多個,每一個都如102年前設計者設計的那樣,嚴絲合縫,正常運轉。教堂工作人員說,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維修過這座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