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和鐵路打了半輩子交道,和其他央企掌門人不同的是,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昌泓除了待人親切外,言語中總透著一股子西北人特有的實誠,講到高興的地方,他會下意識地扶一下眼鏡,音調也會微微提高。 就是這樣一個人,帶領著中國南車創造了高速列車的眾多第一,并躋身世界軌道交通裝備“三強”。中國南車以獨特的創新之路,成為領跑高鐵時代的裝備制造企業。目前,動車組、機車、城軌地鐵、客車、貨車等產品形成了完整的譜系化產品,其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和鐵路打了半輩子交道,我就是要讓中國南車,成為一個高品質的象征,讓人們聽到中國南車就放心、安心。”鄭昌泓說。 “奇跡都是‘拼了命’創造出的” 坐在筆者面前的鄭昌泓表情沉穩且謙和,笑容親切卻也不失威嚴,因為剛剛主持召開了一個內部會議,匆匆趕來的他額頭還泛著一絲細汗。 鄭昌泓是個造火車的人,說起高鐵,他的話語中總是會透露著一絲自豪。“過去我們是跟著老外學,現在我們做的不比他們差,而且我們的高速列車非常舒適、平穩,甚至比外國的列車還準時。”他說。 作為一家中國高速列車生產企業的“領軍人”,鄭昌泓永遠記得,第一次乘坐歐洲之星時,內心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前后僅6年,中國高鐵就實現了世界運營最高速度的飛躍。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我國高鐵運營里程達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高速鐵路也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并列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成果。 “創造奇跡永遠沒有捷徑,就是全體南車人沒日沒夜廢寢忘食干出來的。”談起南車的創新之路,鄭昌泓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而是思考良久道出了這句樸實的話。 他回憶起了這樣一個片段:面對南車突飛猛進的技術研發速度,日本川崎重工的會長來青島參觀后提出相同的困惑:“你們從引進技術到完全自主研發最起碼要花10年的時間,而現在完成這個進程只花了不到5年時間,究竟是為什么?”他當時回答很簡單,“我們沒有少花時間,更沒什么過人的聰明才智,其實就是‘一天當兩天用’比別人多留些汗水罷了。” 鄭昌泓透露,中國南車很早確定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條腿引進消化吸收,另一條腿就是“自主創新”。一開始,南車通過引進技術,將外方的技術、生產過程等充分吸收并固化下來,然而真正核心的技術比如源代碼之類,是花錢也買不來的。 正因為如此,在充分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經驗的同時,南車科研團隊也開始進行自主研發,在鄭昌泓的記憶中,在那以后,連續五六年的時間里,南車的科研人員和管理干部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加班,沒有周末休息,甚至連春節都只放一天甚至半天假。在線上工作的售后人員有的甚至五六年都沒有回過家。 “高鐵技術涉及到國家產業安全,對于南車而言,核心的技術必須要突破,否則你的企業想要真正具有競爭力都是空談。”鄭昌泓說,令人慶幸的是,南車人的努力沒有白費,目前中國南車的產品及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綜合實力正在從“國內領先”向“國際領先”邁進。“特別是我們南車制造的300公里的列車,是完全自主的,國內配套率達到90%以上。”鄭昌泓驕傲地說。 除了辛苦的付出,中國南車的自主創新還具有“開放”的特點,鄭昌泓將其概括為“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實施協同創新。”據他介紹,南車在創新的過程中,聯合清華、北航等國內知名高校,還有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和專家,調動優質資源來共同進行研發。“正是因為開放,所以研發、創新速度很快。”鄭昌泓說,他指指手邊的模型,“CRH 380A型動車組的誕生就具有代表性,以南車為主體,聯合了50余家企業、30余家科研院所與高校共同研制,60多名院士、500多名教授、近萬名企業研發人員參與該項目。”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創新成果加速產業化,中國南車每年在科技上的投入是巨大的。鄭昌泓列舉了一組數字:2007年,中國南車的企業科技投入為13.4億元,2012年,這一數字已經攀升至47億元。5年間,南車累計投入科技創新資金近200億元,年增長率在40%左右。這樣的投入,在鄭昌泓看來是值得的。 向豐田學習“精益管理” 虛心借鑒和學習讓南車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瓶頸,同時也讓中國南車在國企管理創新的改革過程中順利“突圍”。 “比起蓋現代化的車間、壯觀的辦公大樓,南車向現代化的企業轉型過程中,最難改變的就是人的觀念,這場仗一定要打得漂亮。”談到企業的管理創新,鄭昌泓這樣表示。 時間倒回至2008年6月,當時正值中國南車上市前夕,同時也是中國鐵路基礎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期。鄭昌泓回憶稱,“我們面前既有很好的發展機遇,又有很現實的經營壓力,班子成員都在集中思考公司下一步的發展問題。”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進行管理變革,抓住市場機遇必須依靠高品質的產品,為股東創造價值必須重視成本和效益,在這三者的結合帶,我們發現了‘精益管理’”鄭昌泓說。精益管理最早由日本豐田公司提出,后來在日本企業鋪開,又逐漸推廣到了全球。“精”表示的是精良、精確、精美;“益”表示的是利益、效益。這個“益”要靠“精”來保證來實現。精益管理包括精益品質管理,它有一個三不原則,就是不制造不良、不接收不良、不傳遞不良。精益品質體系是強調人、物、標準融合的體系。 “我們對精益管理進行了非常細致的研究,認為中國的企業結合自身實際來運用它是非常有益的。作為一個現代化、和國際接軌的企業,中國南車要想打造出優秀的、高品質的產品,就需要推行精益管理。”鄭昌泓說。 2008年6月之后,中國南車開始試點精益管理,后來逐步推開。 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即使是一家市值接近600億元央企的“掌門人”,也面臨著自上而下的巨大阻力。“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操作方法是個痛苦的過程。”回憶起當初的變革過程,鄭昌泓坦言。他說,“剛開始大家不理解,既然已經有了成型的規章制度,為什么還要實行這種管理?但是,在真正推行這種管理方式后,員工嚴格進行節拍化的生產,不僅產品質量不合格率降低了,而且員工也切身感覺到他們的生產環境改變了、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效率提高了,連工資收入也增加了,員工的加班加點也少了,有時間休息調整。所以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對企業、對員工都有益。”體會到改革的好處,改革的動力自然就有了。 要成為世界的“中國南車” 可能和一直在企業有關,鄭昌泓的話中并沒有太多浮夸的辭藻,他經常說,自己很幸運,南車也很幸運,因為趕上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高速鐵路建設大發展的時期。《“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國家鐵路“十二五”發展規劃》等,都奠定了我國鐵路仍將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國內的鐵路大發展方興未艾,中國南車在國內主營業務的發展有著天然的“好”環境。 但是從更長的周期和更廣的視角來考慮,鄭昌泓的目光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國內高鐵市場,而是將南車的發展鎖定了“國際化”和“適度多元化”。 據悉,中國南車“十二五”發展戰略已經明確了將在十二五期間形成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專有技術延伸產業、資本運營“三位一體”的國際化經營格局。南車包括高速動車組、大功率機車、城軌地鐵以及客車、貨車等系列化產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出口到全球80多個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南車還在馬來西亞、土耳其、南非以及哈薩克斯坦等國建有生產服務基地,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建有專業研發機構。另外,中國南車還參與了多項國際標準的制訂,并主導制訂了兩項國際標準。 “過去我們是生產配套部件出口給國外的制造企業,并且他們在我國國內采購生產過程中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產品,如鑄鋼、鍛鋼等。現在,是國外企業為我們生產配套產品,并且我們到馬來西亞、土耳其、南非等國建立企業。”這樣的變化,在鄭昌泓看來,正是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南車國際化程度提高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