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和水利部3月26日聯合發布《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公報稱,盡管自“十二五”以來國家加大水利建設投資力度,但當前水利建設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環節。水利部副部長矯勇表示,結合當前現狀,未來將進一步加快水利改革發展。 有分析人士指出,從公報調查的數據來看,當前水利建設在諸多環節存在的歷史“欠賬”必須還清,此前中央部署的到2020年4萬億元的水利投資有望加速落實,從而有效打開包括地表和地下水水質監測、中小河流治理等多個領域的市場空間。 多環節存歷史“欠賬” 水利部副部長矯勇26日在解讀公報時指出,從本次普查成果看,我國水利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了覆蓋城市鄉村、功能較為齊全、惠及億萬群眾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但與支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需求相比,水利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環節,歷史欠賬較多。 矯勇表示,目前全國有防洪任務的河段中,已治理的只占33%,已治理且達標的僅占17%,中小河流治理率低;全國水庫庫容低下制約江河水資源的調控能力以及供水灌溉保障能力。此外,全國灌溉渠道襯砌長度不到30%,中小灌區的灌溉效率較低。 從公報普查的數據來看,截至2011年底,我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河流約有2.3萬條,比上世紀90年代的統計減少了2.7萬多條。此外,經濟社會年度用水量為6213.2億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473.6億立方米,農業用水4168.2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203億立方米,建筑業用水19.9億立方米,第三產業用水242.1億立方米,生態環境用水106.4億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社會年度用水量為6213.2億立方米,而其中地下水年取水量已達1084億立方米,地下水取水量已占據全部用水量的1/6。相關分析指出,上述數據表明地下取水仍是目前全社會用水量的重要來源之一。在目前地下水污染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這一現狀可能將倒逼未來全國地下水治理進程的加快。 將激活多領域市場 對于目前現狀,矯勇表示,未來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興水惠民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按照相關規劃,“十二五”期間,全國水利建設投資將達1.8萬億元,而到2020年,這一投資規模將提升至4萬億元。 市場分析人士據此認為,彌補歷史舊賬必將帶來水利改革發展步伐的加快,這也意味著4萬億元的水利投資將繼續加速落實。結合當前現狀及“十二五”相關規劃提出的目標數字來看,地表和地下水水質監測、中小河流治理等多個領域潛存巨大的市場空間。 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63.89萬個河湖取水口,地表和地下水源地分別為1.17萬和1847處。按照相關規劃,“十二五”期間涉水專項工程治理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強化水質監測能力,特別是地下水監測系統覆蓋率。按照規劃要求,全國重點城市環境監測站具備水質全分析能力,縣級監測站標準化建設達標率比“十一五”末提高20個百分點。 有分析師表示,若全國河湖取水口、地表和地下水源地均實現水質監測系統全覆蓋,將開啟對水質監測儀器的巨大需求,保守預計,“十二五”期間這一投資需求將達300億元。這無疑將讓眾多水質監測儀器制造商收獲大量訂單。 此外,中小河流治理作為未來農田水利建設的主要任務,目前偏低的治理達標率必將加速這一領域投資的落實。按照水利部計劃,未來兩年中小河流治理投資將超1300億元。 據記者了解,未來中小河流治理的主要陣地在于城市河道清淤及修復改造,在此方面,圍海股份、安徽水利、東方園林等河道治理工程商將普遍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