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書記胡春華到珠海調研時強調,珠海要充分發揮高欄港深水大港的資源優勢,找準定位,明確方向,切實加大招商力度,打造沿海沿江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珠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有望迎來全新的機遇。經過近年的努力,珠海已在廣東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版圖中占據重要地位。以中海油、三一重工為代表的海工裝備,以中航通飛為代表的航空裝備、以有軌電車為代表的軌道交通裝備、以游艇和船用發動機為代表的船舶裝備,珠海正在形成覆蓋“海陸空”領域的裝備制造產業體系以及以高欄為龍頭、金灣和斗門為支撐的高端裝備制造格局。今年,各領域的龍頭項目均將進入“產出期”:“珠海造”有軌電車有望年底投產、“西銳SR20”穿越中國首條低空航線、瓦錫蘭玉柴船用中速機年內有望實現1億元產值、三一重工將在去年50億元產值基礎上繼續增長。按照部署,在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未來珠海將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發揮優勢、精準招商,加快打造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特別是要加強相關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游艇產業發展,形成珠三角新的經濟增長極,建設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據了解,研發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銷售總部、配套產業等的建設或招商,將成為珠海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格 局“海陸空”裝備帶動實現百億產值5月28日,珠海機場。由中航通飛在珠海生產的西銳SR20飛往陽江和羅定,這是中國首條低空航線的首航飛行。不止是飛機。由珠海太陽鳥公司用模塊化技術生產的10艘商務游艇,將于今年11月暢游三亞海面;玉柴船舶生產的首臺二沖程低壓雙燃料船用發動機將于明年2月交付使用;中國北車在珠海生產的有軌電車有望在今年正式投產。天上飛的、海上游的、地上跑的,越來越多銷往全球的裝備制造打上了“珠海制造”的標簽,在經過近年的蟄伏之后,珠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在今年迎來了集中的“產出期”。作為“工業之母”,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對地區各產業競爭力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而且深刻影響著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近年來,珠海將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持續保持著較高的固定投資規模,幾乎近一半的制造業固定投資都集中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其中,不乏中航通飛、中海油系列項目、三一海洋重工產業園、北車軌道交通項目等投資超百億的龍頭項目。如今,這些龍頭項目及其對配套產業的拉動,正成為珠海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以航空裝備為例,目前珠海以金灣航空產業園為重要載體,以中航通飛、摩天宇、翔翼等20家重點企業為核心,形成了航空運輸、物流、生產、加工、培訓等產業基地。數據顯示,2013年該產業園總產值達13億元,到2017年可達250億元。在海工裝備制造領域,珠海已建成高欄港經濟區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基地,聚集了中海油、三一重工、玉柴船舶動力等國內領軍企業。其中三一重工產業園部分項目已于2013年投產,產值約50億元,今年將在此基礎上繼續增長,而全部項目投產后,預計產值將達300億元。在游艇制造領域,珠海依托平沙游艇產業園,已匯聚25家國內外優秀的游艇制造企業,成為目前中國最大、檔次最高、密集度最強的中高檔游艇包括高性能專業船艇的制造基地,在去年全市游艇產業工業總值約為25億元,預計2015年將達30億元。另外,在北車珠海基地組裝完成的首100%低地板有軌電車將有望在航展前完成交付,未來“珠海造”有軌電車將不僅在珠海,還將駛進北京,并帶來超過10億元的產值。突 破研發機構加速落戶助力“珠海創造”不到3年的時間,三一海洋重工在一片荒地之上建起了海工裝備產業園并實現部分項目的投產,去年產值超過50億元,推動珠海海工裝備產業從藍圖變為現實。更值得關注的是,如今三一海洋重工珠海研究院已經形成了160人的研發專家團隊,近一年來生產制造的多個設備的核心技術指標創造全國第一,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大港機產品更是在中東、東南亞等國外地區斬獲數個億元大單。研發機構的落戶,使珠海三一海洋重工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大大提高。要制造,更要“智造”和“創造”。像三一代表的海工裝備產業一樣,圍繞產業的轉型升級,珠海在發展裝備制造產業中尤其注重引進配套的研發機構,著力打造先進裝備制造業的創新平臺支撐體系,增強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航空產業為例,珠海已設有中航通飛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航工業特種飛行器研究所,是中國從事通用飛機、水面飛行器、浮空飛行器等研究開發的高科技主機研究院所,在水動力、腐蝕防護和浮空器研究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新鮮血液仍在不斷注入。上月,中航工業基礎院、中航工業通飛和香港科技大學在珠海簽署通用飛機系統創新協議,將利用各自的科研、人才、設施及信息資源等優勢,共同在通用飛機開發領域進行前沿技術和應用技術創新合作、人才交流培養合作,為航空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創新支撐。注重促進產業通用、共性、先進適用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注重推進制造業科研技術創新載體建設,成為珠海先進裝備制造業創新平臺建設的重要特點。去年底開工的國家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材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就是其中一例。該中心計劃于2015年1月31日竣工,建成后將成為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材料領域的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臺,為服務珠海建設成為世界級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提供技術支撐。游艇研發中心的建設也在穩步推進。“今年我們會在珠海建立一個游艇研發中心,引進數家國外先進的研發中心共同研發引進3D模塊化技術,這在國內是首創。”太陽鳥游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辦主任郭妍透露,采用3D打印技術后,將可節省1/3的游艇制造時間,制造成本也將減少30%。眾多創新平臺扎堆落戶形成的科研集聚效應,對于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發展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本地中小生產制造企業向研發設計轉型升級提供了平臺支持。“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是制約廣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深層原因,珠海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創新平臺的建設,將成為珠海裝備制造業提速提質發展的強大動力,帶動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