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質,增效,升級——人們在注視:“遼寧裝備”怎樣破題?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強不強,要看其工業;一個國家工業底氣足不足,要看其重大裝備。重大裝備,遼寧的“金字招牌”,幾番櫛風沐雨,而今光澤更亮。今年以來,全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厚積薄發,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利潤增幅高達38%,在全國靠前。以創新驅動提質,靠深化改革增效,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升級——被稱為“共和國裝備部”的遼寧,目光定格在“讓中國重大裝備享譽世界”,昂首邁向全球裝備制造業“第一方陣”。以創新驅動提質從“大路貨”到“絕版貨”、從制造單機到成套總包,質變悄然加速行進在遼沈大地,我們感受著重大裝備的“重量”:國內第一艘萬箱集裝箱船335米長10層樓高,全球首套1600噸加氫裂化反應器需要96個車輪推載……然而,重大裝備的價值不在“大塊頭”,在于“大智慧”——技術含量“高精尖特”。這兩年,行業內,機床的“一筆賬”反復被提及:一臺重達2噸、價值30多萬元的數控機床,90%以上部件的技術和工藝都掌握了,惟一拿不下來的是機床“心臟”——手掌大的數控軟件,常常要花一大筆錢從國外購買。差距,似乎只有一點點。但這一點點,卻阻礙著中國重大裝備躋身“國際一流”。遼寧裝備制造業要全面“提質”,只有掌握最核心技術,打通“受制于人”的最后環節,才能當得起“中國重大裝備的標桿”。提質靠什么?“企業盈利可以有起伏,科研投入只能往上走。”有“國家砝碼”美譽的沈鼓集團,投資3億多元建起國內最先進的實驗中心和國內最大的試驗平臺。一年多前,由沈鼓制造的長輸管線壓縮機在西氣東輸二線運轉成功,這一歷史性突破被比作天然氣輸送領域的“兩彈一星”。目前,遼寧裝備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多數超過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更多借力創新驅動,匯聚最精粹的能量,打造綜合競爭優勢——質變悄然加速。從“大路貨”到“絕版貨”。“別小看這些又黑又暗的大家伙,它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核島壓力容器。”大連一重加氫總裁許崇勇,拍打著即將出廠的AP1000核電站核島壓力容器,神采飛揚。中外都沒有現成的制造技術,而一重加氫已完全掌握。從制造單機到成套總包。大連重工起重黨委副書記田長軍介紹,前些年剛具備單機的制造能力,怎么拿得出成套設備的解決方案?現在,冶金、港口、造船、能源四大領域的重大裝備,每個環節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手,“做成套的利潤率,比做單機高出不止一兩倍。”北方重工負責人說:“自主創新讓我們拿下成套項目,克虜伯這樣的行業巨頭為了賣單機,反過來得給我們打工。”靠深化改革增效“進”更積極有為,“退”更主動有序,激發企業活力振興重大裝備,關鍵是企業增效。遼寧以結構改革推進結構調整,進退并舉,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要更加積極有為——“混合所有制”改革,遼寧快馬加鞭。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是國內首家整體上市的軍工企業,資產100%注入上市公司,在保持國有控股的同時,民資、外資持股比例不斷增加。大船集團資產狀況良好,產品大多是“獨一份”,何必還要搞“混合”?大船回答:不是為了募集資金,而是希望通過股權多元化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效率。 “過去做決策,核心管理層幾個人就能定下來,現在戰略投資者、民企股東盯得緊,逼著企業運營更正規更高效。”大船副總裁安玉民說。大連市副市長劉巖介紹,大連經營性國有企業全部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國有股比例看似下降,但裝備制造企業總體實力更強。退,要更加主動有序——剝離生產型服務業,遼寧一馬當先。沈陽遠大科技創業園的一棟棟漂亮小樓里,正醞釀著一個個可能震撼市場的科研成果。去年10月,遠大將科研部門分離出來,整合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專業研究院。科研人員的心血,集團公司要花錢買,科研人員還能終身從后續銷售中提成。智能振動控制專家韓旭帶著研發項目從德國來到遠大,“看中的就是這里靈活的機制、寬松的氛圍。”每個研發項目都要直面市場,每位研發人員都與轉化后的成果收益相掛鉤。“研發項目,真正變成科研人員自己的‘孩子’。”重大裝備制造業集中的鐵西區,一年間有11戶重點企業分離成立21戶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告別“大而全”模式,企業創造力全面釋放。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怎么擺?遼寧辯證做好“進退法”,減少微觀干預,增強政府服務。重大裝備的投資往往高達數千萬乃至上億元。以前,只要額度超標,企業投資就不能自己說了算。審批耗時長,不知誤了多少商機。“能交給企業做決策的,政府盡快退出來,退是為了更好地進。”遼寧明確,只要符合國家產業規劃,達到環評、能效標準的,省級層面一律松綁,由審批改為備案。一年多來,遼寧取消、下放、簡化了近百項行政審批。4月初,華晨寶馬投資70億元的新五系生產線開始運轉,“擱以前跑審批,至少要一年才能把章蓋齊。現在從報備到投產也就3個月。”不需要時,政府隱身;需要時,政府現身。遼寧在全國最早設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專項,助推企業增效。大連橡膠塑機公司得益于這一政策,研制的一項首臺套項目順利交付用戶,一舉沖破國外大型乙烯生產裝置的壟斷,“沒有政府的支持跟進,我們企業可不敢冒這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