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和國資委正在聯合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該規劃將為把我國打造成現代化的工業強國描繪出清晰的路線圖。今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德國時在《法蘭克福匯報》發表署名文章提出,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國爭相調整、適應,抓緊實施必要改革。其中,重點提到德國“工業4.0”戰略。“對同為制造大國的中國而言,德國的工業4.0戰略值得高度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分析,2010年德國聯邦政府制定的《高技術戰略2020》,提出工業4.0戰略,2013年6月舉行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的主題是整合型工業,展出了工業4.0的樣板。2014年工業4.0再次成為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的中心話題。張其仔認為,所謂工業4.0即,以全方位的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代表的新工業革命,這也是繼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德國的工業4.0相關措施值得中國充分借鑒。德國工業4.0戰略由來《21世紀》:德國為什么要提出工業4.0戰略?張其仔:德國工業4.0戰略是在《德國高技術戰略》與《德國高技術創新戰略2020》的基礎之上提出來的。2006年德國發布了《德國高技術戰略》,這是德國在國家層面發布的創新戰略。這項戰略出臺的背景是,德國雖然是全球重要的出口國,但在成本上缺乏競爭力,很多企業將總部或制造基地從德國轉移到了其他國家。《德國高技術戰略》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創新,克服其成本劣勢,使德國保持全球市場領導者的地位。這項戰略重點選擇了17個技術創新領域,包括健康與醫藥技術、安全技術、種植技術、能源技術、環境技術、通信與信息技術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2010年德國又提出《德國高技術創新戰略2020》,重點關注氣候變化與能源、健康與營養、移動、安全和通信等5大領域。《21世紀》:什么叫德國工業4.0戰略?張其仔:在上述兩個戰略報告出臺以后,2013年由多領域專家組成的德國工業4.0工作組發布了專門報告——《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報告把工業4.0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報告認為,在由信息技術的發明所推動的工業自動化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向第四次工業革命轉變,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任何所謂的革命,自然不僅包括技術上的突破,生產力上的飛躍,還包括經濟組織方式和社會方面的深刻變化。第四次工業革命也不例外。工業4.0戰略所關注的優先議題就包括了從技術到經濟組織以及社會變革等的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工業4.0戰略的優先議題《21世紀》:工業4.0戰略是前三次工業革命的進一步深化,你認為它有哪些特點?張其仔:第一,智能化貫穿制造業的全過程。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了數字化制造,但整個生產過程的信息管理,采取的是集中式控制系統。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實現全過程、全領域的智能化,不僅包括機器設備,而且還包括被加工的材料、被組裝的零部件,都會裝上智慧化的大腦,實現機器與機器的對話,機器與材料的對話,生產過程不再是機械的加工過程,而是變成了生物過程,生產系統將變為生物系統。第二,工業4.0需要實現全方位的系統整合。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是一項整體優化戰略,是要通過充分利用德國人力資源方面技術和知識,極大限度地發掘現有技術和經濟的潛能。從頂層而言,實施工業4.0戰略將集中于三個方面:通過價值網實現橫向整合,生產網絡將與社會網絡、城市基礎網絡等實現完全的無縫連接;將端對端的數字一體化工程貫穿于整個價值鏈;實現垂直整合和建立網絡化制造系統。第三,工業4.0戰略重點關注以下8個方面內容:(1)標準化和參考架構建設;(2)工業4.0戰略下,人們所管理的是比前三次工業革命更為復雜的系統,必須開發出管理復雜系統的工具和方法;(3)實施工業4.0不僅需要加強本國自身的寬帶基礎設施建設,而且還要加強伙伴國之間的寬帶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聯互通;(4)信息安全和系統保護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5)進行新的組織與工作設計,使其能適應智能化工廠時代;(6)建立最佳實踐網絡和數字化學習工具,推進終身學習和個人的職業發展;(7)針對新的產業革命設計科學的管制框架;(8)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全方位的綠色化。對中國的啟示《21世紀》:為了推進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張其仔:首先是組成跨界研究小組或平臺。為推進“工業4.0”計劃的落實,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資訊技術和通訊新媒體協會(BITKOM)、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ZVEI)共同建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平臺”辦事處,以吸引并協調所有參與本次革命的資源。中國也應成立類似的機構或平臺,囊括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社會科學家、企業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進行深入研究。其次,在參與工業4.0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優勢,重視話語權建設。當新的產業革命正在進行之際,德國沒有附和其它國家的規劃,而是提出工業4.0戰略,其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德國的傳統優勢。中國在參與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過程中,也要立足于充分發揮中國現有優勢,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新工業革命的規律與特性的基礎上,提出本國參與、推進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戰略規劃,要力爭在新的科技發展與產業革命中建立自身的話語權。再者,大力推進標準的國際化建設和產品安全設計。為了順利實現向工業4.0的轉化,政府為了實現生產和服務模式之間的整合而引入的相關標準。為此,我們不僅要在國內加強標準化的工作,而且還要實現標準的國際化,使中國設立的標準得到國際上的廣泛支持。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更受制于網絡發展的速度、信息安全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不僅要在國內大力推進先進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而且要加強與戰略性伙伴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提高互聯互通能力。第四,利用市場規模優勢,對傳統工廠生產模式進行智能化改造試點。中國的制造業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全達到工業4.0的標準,在向工業4.0推進過程中,需要把新的技術引入到舊的系統中,將傳統的工業流程系統改造成實時的能動系統,通過與跨國公司合作,開展工廠4.0試點,對傳統工廠生產模式的智能化改造。同時,把發展大數據產業、推進人腦科學發展,置于搶占工業4.0制高點的高度加以推進。中國在參與腦科學的競爭中,不僅要重視腦科研究的應用性,而且要高度重視腦科學的基礎研究,進行重大科研布局。在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上,中國不僅應加強大數據的應用研究,更要加強大數據分析和處理技術的開發,在大數據產業發展上要避免出現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此外,我們還要重視大企業的龍頭作用,充分吸收中小企業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