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末爾·德爾維什(KemalDervis)是土耳其前財政部長,還曾擔任世界銀行高管,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杰瑞德·伯恩斯坦(JaredBernstein),美國副總統拜登的首席經濟學家和經濟顧問,曾在美國勞工部擔任首席經濟學家。肯特·休斯(KentH.Hughes)是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美國及全球經濟研究項目(PAGE)的負責人,曾在美國商務部擔任副部長,并曾在美國國會擔任要職。凱倫·迪南(KarenDynan)是美國布魯金斯(Brookings)研究所經濟學項目聯席主任,副總裁,2009年以前曾在美聯儲任職17年。歐·威廉(WilliamH.Overholt)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高級研究員,美國蘭德公司前亞洲部主任。蘇姍·羅德(SusanLund)是麥肯錫(McKinsey)全球研究院的研究部主管及華盛頓特區的合作伙伴。斯科特·米勒(ScottMiller)現任CSIS國際商務部高級顧問兼WilliamM.Scholl主席,曾任寶潔公司全球貿易政策部主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員蔚華美國經濟前景預測CF40:當前全球經濟均顯示放緩或下滑,在這一背景下,您如何預測美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歐·威廉:在美國,公民、政府和金融系統擁有太多的債務,經濟復蘇是一個去杠桿化以擺脫債務的過程。雖然對于公眾和銀行系統,去杠桿進行得很迅速,但這二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政府的杠桿還在增加,對此爭議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刺激經濟需要擴大杠桿;另一些人認為債務已經巨大得可怕,希望政府去杠桿。杰瑞德·伯恩斯坦:我認為未來10年美國經濟增長將維持在大約2%的水平,2013年初可能會低于此,但下半年會有所加快,全年可能還是保持在2%的水平。為何增長不會更快,原因首先來自財政緊縮,這導致赤字下降,也將拖累經濟增長,幅度約在1%左右。如果沒有財政緊縮,2013年的經濟增速大約會在3%左右。2013年之后的增長會逐步回升,預計2014和2015年將分別在2.5%和3%左右。肯特·休斯:明年,我們仍將看到積極但中性的增長,如果能在財政問題上達成共識,增速差不多在2.5%左右。由于自動削減開支計劃未能達成一致,目前財政問題的前景仍不明朗。我們目前有一個延續決議,國會方面表示2013年財政支出將和2012年持平。上一輪撥款將在3月27日用盡,所以如果我們做了對的事情,你將看到積極的跡象。房地產部門已開始反彈,這將驅動對家電、地毯等一系列消費品的需求,當然這可能不是我們最需要的復蘇類型。但因為增長已經停滯了太久,如果增速達到2.5%,我仍然非常高興。凱倫·迪南:由于工資稅的上升,2013年一季度的增長水平將很低。12月31日工資稅臨時減免到期,這會影響到很多家庭。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每年將減少1000美元,這會阻礙消費。因此2013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增長的態勢不容樂觀,但下半年,我們會看到一個輕微增長。在正常時期,輕微增長是可以的,但這不能彌補我們在危機中的損失。由于人口在增長,因此真實人均GDP仍低于5年前的水平,這令人十分沮喪。創新依舊是最大動力CF40:您認為美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什么,哪些行業會對美國經濟增長大有裨益?凱末爾·德爾維什:美國仍是多元化經濟體,高科技行業將繼續引領美國經濟增長。由于科技進步和機械自動化水平的提高,我相信許多遷往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會回歸美國,如汽車制造業。新科技減少了汽車工業所需的勞動力,汽車業將更依賴機械自動化,并使美國經濟重新煥發活力。其次,是能源和頁巖氣相關行業。頁巖氣領域的改革正如火如荼,未來10-15年內,美國有可能成為能源凈出口國,這也將成為美國經濟增長重要的一極。像其他發達和中等發達國家一樣,服務業對于美國的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人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有更多的假期出去旅游,去餐館吃飯,享受閑暇時光,這使得服務業成為發達國家最重要的行業。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個行業會顯著拉動美國經濟的增長。此外,國防、制造、醫療也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新藥的研發及醫療都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其他行業如設計也非常重要,美國依然是全世界新設計和新發明的主要來源地。但美國不會再有5%-6%的年增長率。如果一切盡在掌握,美國經濟將以3%的年增長率向前發展,這已經很不錯了。蘇姍·羅德:目前美國的競爭力已十分強,雖然很多國家正推行改革,但就基礎設施的質量、技術工人的能力及創新能力而言,美國并不賴。眼下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企業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家建設當中,他們幫助學校,確保學生經過兩年的專業教育后能夠掌握企業所需的工作技能。但美國面臨的挑戰仍是一些根本性問題,如教育和基礎建設。另外,美國需要對移民持開放性態度,進行更多的投資。肯特·休斯:美國繼續擁有著極強的創新系統,我們的研究型大學依然躋身全球最頂尖行列,我們更加關注文化實力,在這里,不再嘗試才是失敗,所以你會讀到一些新聞,如硅谷的百萬富翁做了第七次嘗試。我們進行各種嘗試,如果失敗了,就再試試別的,去別的公司,這種文化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力量。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有必要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需要為傳統的基礎設施投入更多資金,如高鐵。美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不像歐洲,人口有限。我來自俄勒岡州,這個州約有300萬人口,幾乎和德國一樣大,而德國擁有8500萬人口。不同的人口密度,要求不同的交通運輸解決方案。CF40:我們似乎已經看見了美國制造業的復蘇跡象,您如何看待美國制造能力的回升,它真的能帶動整個制造行業嗎?斯科特·米勒:我認為美國制造業真的在復蘇,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能源,頁巖氣等非常規能源是很重要的因素。以化工業為例,美國的化工行業比歐洲更具優勢。因為有機化學的原料是乙烷,生產乙烷的方式有兩種:從石腦油中提煉,而石腦油產自原油;或以天然氣為原料直接生產。歐洲仍在從石腦油中提煉乙烷,他們以100美元/桶的原油為基礎原料;美國卻以價格更低廉的天然氣為生產原料,這使其更具競爭力。其二,美國的生產率一直在增長,這不利于制造業部門的就業,但對其產出大有裨益。從長期趨勢看,1964年以來美國制造業的就業一直在下滑,至今已持續近50年;而產出增長的原因便是生產率的提高。美國制造業各部門生產率的提高并不均衡,這主要是由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所致。上述兩個因素都只存在于美國的制造業,并未對全球貿易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