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制造業發展都面臨著相關行業所提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拐點,在此處拐點過程當中,我國的制造業發展可以說機遇與危機“雙機”并存。 比較成本優勢加速削弱的風險。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中,隨著制造本身重要性的下降,直接從事制造環節人數的減少,以及制造中裝配組裝成本比重的下降,中國現有的低成本勞動力比較優勢將被削弱。例如,3D打印機的發明和不斷改進在為用戶提供前所未有消費體驗的同時,也將改變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隨著3D打印機的大型化和集成化,“制造”在不久的未來可能將不需要在工廠中完成。同時,就制造本身而言,隨著技術標準化和組件模塊化發展,核心、關鍵零部件生產成本和利潤占整個制造環節成本和利潤的比重將不斷提高,裝配、組裝的成本和利潤占比將不斷下降,這將對以裝配、組裝為重點的中國制造業造成巨大沖擊。 新興產業競爭壓力增大的風險。在新興產業發展初期,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成本高,產品價格一般高于同類傳統產品。發達國家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社會保險和消費信貸體系完善,即便是金融危機對消費造成嚴重沖擊,美、日、歐仍然是全球人均消費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新興產業產品特別是中高端產品的最初市場將集中于發達國家,中國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行業也將市場瞄準發達國家。總體上看,發達國家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技術供給和市場需求方面的條件優于發展中國家。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發達國家政府將進一步加快新興產業部署,這會對發展中國家相關產業的發展造成巨大壓力,新興產業的全球分工格局也會向發達國家轉移。 金模工控網首席分析師羅百輝指出,2013年開年以來,泰國、印度等多個新興市場國家開始盯上“中國制造”。據粗略統計,我國產品已遭到多達12起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救濟案件,其中既有反傾銷或“雙反”調查,也有這些國家對中國產品涉嫌傾銷和補貼的肯定性結論。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的大背景下,新興市場國家通脹壓力普遍加大,財政赤字高企,經濟增長放緩,國內政策調整空間減小,貿易保護便成為一種選擇。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意在轉移國內矛盾,保護國內受沖擊的產業和就業市場。 同時,在第三次工業的進行過程中,有利于促進二三產業的深入融合。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將進一步加深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信息技術向工業、服務業全面嵌入,以及制造技術的顛覆性創新將打破傳統的產品生產流程,制造業和服務業不僅在產業鏈上縱向融合,產業鏈本身也將重組,產品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實現二、三產業的深入融合。同時,二、三產業在地域上將呈現聚集的趨勢,中國城市人口多、消費需求旺盛,將有助于未來不同層次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心的持續形成。 有利于催生新的產業群體和經濟增長點。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會引起工業領域的重大變革,還會影響到服務業領域,催生新的服務業部門,二、三產業融合也將產生眾多新的業態。未來工廠的生產環節將需要極少的一線工人參與,大部分就業集中在研發、設計、采購、營銷等制造業相關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