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召集一批企業領袖舉行“內包就業”峰會。此后,制造業“回流”開始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美國企業將部分生產線搬回美國,外國企業在美投資制造業等報道時有耳聞,但仍是個別現象。外包出去的制造業和就業,并不可能大規模回流。不過,需要指出的是,21世紀的制造業已非傳統的“血汗工廠”概念,在變革和創新的競爭中,美國制造業迎來復興是可能的。 “回流”一詞包含此消彼長、你贏我輸的意味。鑒于中國是“世界工廠”,人們談及制造業的“回流”總是繞不開中國。其實,中美制造業絕非零和關系。筆者接觸過的美國企業家均表示,增加在美國的投資,絕不是放棄中國。事實上,沒有哪家企業不把目光緊盯著中國龐大的市場,福特汽車[微博]便是一例。該公司把一些生產線搬回美國本土,受到奧巴馬總統的點名表揚,但它近年也在中國大舉擴大投資。隨著內需的增長,跨國企業“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的情況會越來越多。 看好美國制造業“回流”的人,一大理由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漲。真實情況如何呢?的確,由于中國工資水平上漲,美國工資長期停滯,中美勞動力成本差距在縮小。但一位中國企業家在美國考察一圈后告訴筆者,美國的工資水平目前仍是中國的6倍,除了機械化程度高的制造業外,一般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不可能遷到美國。 伴隨經濟條件變化,一些制造商開始對供應鏈及生產環節進行全盤再評估,比如考慮勞動力成本、物流成本、供應鏈、產品創新和質量控制等因素,進而決定在全球的生產布局。在這個過程中,不難找出一些美國企業把部分生產線搬回本土的案例,但這般“回流”,并非普遍案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美國制造業的外遷經歷了幾十年,這種趨勢一時難以逆轉。 今天的制造業處在大變革之中。未來,制造業在生產方式、組織形態等方面都會有很大變化,這或將給美國制造業帶來一次重生的機會。比如,機器人(58.700, 0.00, 0.00%)技術廉價卻具有高度自動適配能力,它正在讓制造業對勞動力成本變得不那么敏感;又如,3D打印技術使生產單件產品的成本與批量生產一樣便宜,大大削弱了規模經濟效應;再如,社交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制造商、供應商以及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和協作模式,大大縮短了從產品創新到生產的過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未來的制造業版圖可能主要由小企業組成,由于它們無力獨自培訓工人、完成新產品的商業化以及獲得融資,因此政府如何填補制造業“生態系統”的漏洞,可能比簡單地給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更重要。美國聯邦政府和一些州政府扶持建立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就是要搭建這樣的生態系統。 所謂的美國制造業“回流”并不可怕,對于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來說,可怕的是在孕育制造業革命的過程中,跟不上變革和創新的步伐。